千库网_商务红金色背景_背景编号5923454_副本.jpg

《厚重夏邑》系列之四十四“优免碑里说贤裔”

发表时间:2024-04-21 18:12作者:李萧林
优免碑里说贤裔
(文/东方一红)

如果说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在曲阜,那么儒家思想的根源地一定是在夏邑。作为至圣先师孔子的祖籍之地,夏邑人在“孔子还乡”的圣迹笼罩下,以其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传承着华夏之邑的文明。
在漫长的岁月洗礼下,至今夏邑还留存着一些古代“崇儒尚教”的遗迹,其中象征着对贤裔尊崇的冉氏和卜氏优免碑,成为这段岁月的见证。
两通石碑的体制基本相同,四围环衬着云龙及花卉吉祥图案,左上方均镌刻着满汉文对照的“夏邑县印”,这两方印样及碑上文字的记载,为一窥夏邑古代官印原貌,还原清朝时期对圣贤后裔的优免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信息。

图片

十哲说冉氏,贤裔迁栗城

在《论语》先进篇里孔子有这样一段话,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意思就是说,曾跟随我从陈国到蔡地去的学生,他们中间德行优秀的有颜回、闵损、冉耕、冉雍;善于言语的有宰予、子贡;擅长政事的有冉求、子路;通晓文学的有言偃、卜商,他们现在都不在我身边受教了。孔老夫子口中说的这十位弟子,就是被后人称之为“孔门十哲”。

随着朝代的更迭,孔子的儒家思想越来越受到尊崇,孔庙配享制度也日臻完善,孔门中“十哲”也得到了重视。特别是明清时期,还将圣贤们的优秀嫡派后裔选拔出来,授予翰林院五经博士的荣誉职衔,同时还为这些圣贤后裔免除差徭的优待。“优免”充分体现了朝廷“尊贤崇儒”之意。所谓“优免”,即当朝政府针对圣贤后裔,所出台的准予豁免租赋﹑力役、杂徭等,即以示对其的优待。

这里且从 “一门五子从圣,十哲三贤列科”这幅对联说起,该联说的就是冉氏一门的冉耕、冉雍、冉求和冉求的长子冉孺、冉雍的次子冉季五人均师从孔子,其中就有冉耕、冉雍、冉求三人被列为十哲中的三贤。据《冉氏宗谱》记载,“冉氏起源于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后,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家贫,以牧业为生,人称犁牛氏。冉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颜氏卒,娶公西氏,生求。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于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可见其母也是相当有远见的!

母亲的远见成就了冉雍,冉雍就是夏邑冉氏的先祖,字仲弓,春秋末年鲁国人,出生于菏泽冉堌集(一说茶堌坡),他出身贫寒,据说其父亲还行为不端,有人以此作为攻击冉雍的借口。孔子却驳斥道,“一头耕牛,也可以生出献祭用的小牛来;父亲低贱不好,儿子不一定不能成为良才。”冉雍气量宽宏,沉默厚重,深得孔子的器重。后来冉雍被举荐做了季氏宰,他为政“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在季氏那里虽是待以礼貌,但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于是干脆辞职不干。如此大儒,当个季氏的小小家臣,真可谓大材小用了。


图片

现保存在夏邑城北骆集乡冉口村的“冉氏优免碑”,就是为圣贤冉雍的后裔优免而立。该碑高约1.6米,宽约0.6米,呈长方形,碑上文字虽几经炮火洗礼,但依然清晰可识,“特调夏邑正堂加三级、随带加一级军功、随带加二次又纪录九次、邹,为按例优免事,照得贤裔之后,人无丁役,地无杂徭,散居外州县者,据系一体优免。今查得本县冉姓,自冉沚遭明季兵革之乱,迁居夏邑,实系贤人后裔,其子孙散居本境,有谱牒可考,例应优免杂项各差。前准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冉移知在案,兹据监生冉福存呈请,赏示勒碑。前来除批示外,准其照各县旧规立碑,为此晓谕合邑乡地人等知悉。凡姓冉均系贤人之后裔,世系可考者,一切杂徭照例永远免派。毋违,特示,右仰通知。”

该碑落款时间为清道光九年(1829)九月十八日,告示实贴积善村(今称冉口村)。碑上的“夏邑县印”即象征着权威的官府印信,另人不得其解的是,这方官印文字居然刻反的,是当时刻工印文上石时弄错了,还是有意而为之,已不为人知。文中的夏邑正堂“邹”,指的是时任知县邹光曾,他按照以往的优免惯例,对经过查察属实的圣贤后裔,给予“人不用服丁役,地不用交徭税”的优免,确定了本县自冉沚迁来的冉氏一族,实为圣贤冉雍的后裔子孙,并且有谱谍记载可考可察。因此批准了冉氏后人的优免呈请,并批示可以按照外州府县旧规立“优免碑”,公告全邑民众知悉,这在当时中官府给予圣贤后裔的最高礼遇。

碑文中提到的冉沚遭明季(一说宋末元初)兵革之乱而迁居夏邑,这是因为当时山东曹州、定陶一带连年河水泛溢,漂民庐舍,人不保业。加上战事频仍,寇盗乌聚云合,劫掠成风。生活在此地的冉氏族人深受其害,纷纷弃家而外逃,到他乡谋生。


图片


冉雍的五十二代裔孙冉谏,也就是冉沚的父亲,嘱咐冉沚带着妹妹外逃他乡生活。于是冉沚便携着家人及年幼的妹妹一路往东,首先是在虞城邑东三十里处安居,几个月后,感觉这里风俗浇薄,不是久居之地。接着又整装东行来到了夏邑,选择了城东南一处土壤肥沃,民风敦厚的地方定居下来。

这个地方便是今天的曹集乡冉庄村,冉沚便是夏邑冉氏的始迁祖,也是圣贤冉雍之五十三代裔孙。冉沚字照敏,为人和善,有隐德,世人称之谓“静斋先生”,他有三个儿子,长子冉堂、次子冉声、三子冉计。后来冉沚的妹妹膝下无子,便将次子冉声过继给姑母,改为萧姓,这便是夏邑“萧冉一家”的传说由来。三子冉计则分居积善村(今骆集乡冉口村)。形成了冉氏三门分居夏邑各处发展,从此开枝散叶、繁衍生息。目前已遍布夏邑曹集、骆集、郭店、会亭等乡镇二十七个村庄,人口近二万之众。

据《东方冉冉》的作者、冉雍第七十七代裔孙冉东奇先生介绍,当前全国冉氏主要分北方冉氏和南方冉氏两大支派。北方支派主要聚居鲁豫皖冀四省,晋苏津京分布少许,整个北方约有二十五万多人。北冉的堂号有五贤堂、迎圣堂、敬简堂等。南方支派主要聚居川渝鄂黔四省,湘桂云陕赣少量分布,约有七十多万人,南冉的堂号有武陵堂、忠孝堂等。通过他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对冉氏的寻访,目前冉氏总人口约为九十八万人。


图片

优免泽后世,沧桑一座碑


无独有偶。同为“孔门十哲”之一的卜商,也有一支后裔生活在夏邑。今位于太平镇卜暗楼村内尚有一处“卜氏宗祠”,古色古香的建筑在松柏的掩映下,一种历史浸淫感,透露出浓浓的传统元素氛围。祠内塑立着由卜商第七十二世裔孙卜庆号先生捐赠的先祖卜商汉白玉坐像,更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此外还有一块彰显卜氏的“贤裔卜氏优免碑”,详细记载了卜商后裔在夏邑的源流。

卜商,字子夏,春秋晋国温邑(一说卫国)人,温邑即今焦作温县,春秋时期为晋国所辖。卜商出身穷苦,勤奋好学,十四五岁时,听说孔子到了卫国帝丘开门办学,并且不分寒门、贵族都可招收弟子,他兴奋异常,不惧路途遥远,步行三百余里,前往帝丘拜师求学。孔子见到卜商之后,觉得他年少聪慧,学志宏毅,就收其为弟子,并为他取字“子夏”,希望将来能大有作为。卜商果然不负老师所望,卓然成家。后来卜商被推荐做过一段鲁国莒父宰,他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孔子去世后,卜商来到魏国西河(今山西河津)开馆教学,授徒三百,并为魏文侯提供智慧,开启了儒学在国家层面的推广。在孔门众多弟子中,卜商自有他的特别之处,他不像颜回、曾参那样恪守孔子之道。他所关注的问题已不是“克己复礼”,而是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这种具有独创性和颇具异端的思想,被视为儒学得以传承兴盛的重要里程碑。


图片


关于卜商的后裔何时迁居夏邑,众说纷纭,据《丰县卜氏大宗谱》记载,卜商第四十六世孙卜述于元至顺二年(1331)由东昌(今山东聊城)迁居夏邑,至四十九世卜器,在明景泰二年(1451)“诏圣贤子孙免役复业曹州”,而寄居东昌,传至五十三世卜坟、卜典、卜漠兄弟三人,因黄水之变,从东昌又回迁夏邑故居。长门卜坟从夏邑携谱至丰县,居而为家,而卜典、卜谟二人则留夏邑而居。成为夏邑卜氏的两个支系的始祖。这和卜商第七十四世孙卜红雷先生家藏的《夏邑卜氏祖谱》,以及卜氏优免碑上记录为“明永乐年间,五十二世复迁夏邑”略有出入,但其五十三世以后均无争议,这也有可能因为时代久远,谱谍缺失断代造成。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传闻,说的是今夏邑古文化胜地“千佛阁”,就是为纪念夏邑的卜氏始迁祖卜述而命名“迁述阁”,后来谐音叫成了“千佛阁”,至于说法真实与否,尚需进一步考证,或许仅是历史偶然的巧合罢了。

综观卜氏宗祠里的这块“贤裔卜氏优免碑”,碑身略高于冉氏优免碑,约为1.8米,宽度也约为0.6米,碑面仅有个别文字溃烂缺失,其他均可缀连成章,碑文上方依然刻有一方“夏邑县印”,印文也是用满文居左、汉文居右的两种篆法镌刻。这和满清入主中原对官府用印改制有关,除沿习传统篆文外,又融入满文而形成的制式官印。碑上文字载,“吾族本周太卜之官后人,以官为姓,自先贤子夏始著□□,温国人也。一子单传,至七世关内侯式公始,侯复二子,厥后宗支蕃衍,随时播迁,迨宋徽宗时,有大中公累官兵部尚书。至明永乐间迁居夏邑,乃先贤五十二世孙也。”


图片


该碑立于清同治十一年(1873),不仅记载了卜氏起源及始祖迁夏的情况,还详细列举顺治十三年(1656)朝廷恩例凡是先圣先贤后裔,一切差徭税行优免,并载在会典中执行。一直到乾隆五十八年(1793),都是按惯例给予优免,并且有勒碑在案。但是到了同治四五年间,各类杂差渐出,七八年间更是任意摊派,还有一部分差役出言威赫,卜氏族人们不堪其辱,如果今后继续这样,圣贤后裔岂不是和平民百姓一样待遇了。若不及时向上陈明,则到什么时候为止,那所谓的优免旧案何在,恩例何存呢?于是卜毓麟、卜焯禀请卜氏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禀据上书,要求按照旧章,执行贤裔的优免。

申请递到官方政府这里,首先就是身份考察,也是为杜绝出现攀拢附会的现象,针对卜毓麟、卜焯等人的贤裔身份进行查证,确认了清乾隆年间有批示优免在案。于是由河南归德府出具公函到夏邑县衙,希望即时将卜毓麟、卜焯等人名下一切杂派差徭,按照惯例给予优免。还针对中断优免给予了合理的解释,这是因为咸丰四年(1854)粤逆过境陷城,案卷失没,碑文被焚,无可查稽,才导致各类差徭杂派渐出。此后除详请碑文勒碑存记外,合行出示晓谕,并让该府地保甲人等知悉,嗣后将贤裔卜氏族人的一切杂派差徭永远免除。今后再有尚敢故违混派者,一经查出,定行重责不贷。

政府优免批文下来后,决定重新勒碑在案。优免碑上还有记载,“直隶州即补分府属夏邑正堂加五级记录十次知县吴联元,为遵例优免事照得,案蒙袭封衍圣公府札开案据,卜氏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禀据,卜氏族人卜毓麟、卜英华、卜焯禀称,窃族人住居河南夏邑县,陈明优免恩例,恳请转详,移府饬县,以申旧例,出示勒碑,以召永久,以杜攀扰事,窃查会典内载,圣贤后裔,人无丁役,地免差傜,除夫粮照办外,其余差傜概行优免,恩至隆、典至钜也。”从此贤裔卜氏后人全部恢复了优免待遇


图片


时间跨越历史遗留的痕迹,几百年传承下来的圣贤后裔“优免”特权,早已湮灭在岁月的记忆中,回望尊崇圣贤后裔的优免,如同相承不变的家风家规家训,以流淌共同血脉,拥有共同祖先的家族信念,成为后世贤裔的情感源流和精神寄托。
优免碑碣无声,如今依然屹立在夏邑大地,其端庄秀美的字里行间无不向世人讲述,这里作为圣贤后裔的生息之地,曾经享有“人无丁役,地无杂徭”的优免特权和那份属于他们的荣光。


————————

资料参考:

① 清道光《冉氏优免碑》碑文拓片;

清末《冉氏族谱》;

③ 近代冉东奇著《东方冉冉》;

④ 清同治《贤裔卜氏优免碑》碑文拓片;

清末《丰县卜氏大宗谱》

民国《夏邑卜氏族谱》

民国九年《夏邑县志》;

《论语》及孔门十哲;

其他网络资料和史料记载等。

————————

鸣谢:

商丘师院贾光教授提供优免碑碑文拓片;

冉氏后裔冉东奇、冉昭兰先生提供资料;

卜氏后裔卜庆号、卜红雷先生提供资料;

摄影家陈晓林、郭敏等提供摄影作品。

图片

图片    【作者简介】
      东方一红,本名李萧林,字亦耕。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硕学会士,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商丘市作协、书协、摄协会员、理事,夏邑县第十届、十一届政协委员、县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2020年被授予商丘市“杰出文艺人才奖”。业余爱好摄影、书法、诗词、文学等,知名摄影家、作家、诗人。
QQ/微信:273361666
电子信箱:dfyh2466@163.com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