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夏邑》系列之四十三“却忆李公树谷咏”发表时间:2024-04-21 18:11 “一声长啸出烟霏,远道风尘接曙辉。可有功名相促迫,何当世事各因依。芳兰满目行常发,鸿鹄摩天好自飞。只顾松筠难慰处,不知离去几时归”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庚子四月初夏,夏邑举人李树谷面对等了九年的入仕通知,满怀豪情和期待的写下了这首《赴都门》。 都门,原指京都的城门,后来借指京城。李树谷仰天一声长啸,信心百倍的登上去往北京的远道。他遥望京城,仿佛看到了新的曙光,面对仕途,今后鸿鹄之志将如何展翅高飞,背井离乡后将何年能够回来,这一切都尚在未知之中。 当然,在李树谷眼里,最可贵的是能够遴选入朝,这犹如上天给予的美好缘份,绝对是场难得的机遇。 ![]() 李树谷是河南夏邑人,字季方,一字芸门,号东川,晚年别号方翁,大柳李氏的第十五世孙。他年少异才,聪颖过人,喜好研读四书五经。关于他的生年却犹如谜一般,众说不一,后经商丘师院刘万华博士多方考证,确切的证实了李树谷生于乾隆二年(1737),在“忠孝为本,诗礼传家”的家风熏陶和影响下,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登辛卯科举人。 他的祖父李薛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科进士,在选入翰林院庶吉士没多久,李薛闻知家中老母得病,恻然说道,“父不及养,母不能事,何以官为?”,怆惶之间,他来个不辞而别,弃官回归故里。后来朝廷欲治他私归之罪,时任翰林院掌院韩菼以“孝思情急”上书,力救李薛,才免予处理,就此李薛惊郁成疾,竟然在老母之前而病卒了。李薛有三个儿子,其次子李诗便是李树谷的父亲,拔贡出身,因子贵勅赠修职郎、陕州儒学训导。 据《大柳李氏族谱》编修人李远川先生介绍,李树谷兄弟三人,长兄树条英年早卒,仲兄树庸是岁贡生,入职陕州儒学训导,树谷排行老三,自幼聪颖过人,早年兄弟俩齐名,世称“二李”,兄树庸以文章著称,弟树谷则以诗词闻名,在开封和商丘一带享有较高的声誉,他们所到之处,人们争相一睹其面而引以为荣。 李树谷不仅是位卓有成就的诗人,还是一位书画家和剧作家。著有《春晖集》、《都门集》、《楚南集》、《北上集》、《楚南续集》、《归田集》、《东川集》等诗文集,及戏剧《三忠图》、《云来梦》等作品传世,其书画方面也有相当造诣,偏好画鸭,善绘山水,其篆刻风格也深受时人推宠。他有一书房名曰“怀蓼轩”,后来为感恩母爱,便以孟郊《游子吟》中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别取一名曰“春晖馆”。 乾隆四十三年(1778)九月,其母因病去世,李树谷衔痛终天,思忆着父母无穷无尽的养育之恩,感叹“子欲养而亲不待”,禁不住血泪涔涔而下。为怀念母亲便将自己十余年的诗词佳作汇集成册,以《春晖集》为名付梓面世,士人争相阅读,广为传诵。如诗集中写道,“履新称庆欢且嬉,儿女暄笑盈阶墀。老母顾之颜甚怡,人生富贵不可期。我得至乐天所私,卿云五色升朝曦。照耀彩衣光陆离,好风漾漾春熙熙”。诗中不仅表现了居家老小尽享天伦之乐,也隐隐流露出自己即将履新而步入都门的欢愉心情。 李树谷的诗文艺术风格多以题笺唱和、寄情山水为主。如诗中的“日晴风净水波平,雨后秋容景倍清,红树白云山不断,画眉声里一舟行”。这首诗描写秋天大自然的清丽恬淡,有静有动,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还有一些如“偶来茶熟香温后,为鼓清琴一再行”,“ 四野兼天惟积雪,一竿初日独归人”,“何堪瘦马行吟处,一笠西风四望愁”等景情交融的诗作。这个创作时期正是清朝屡兴“文字狱”残酷杀戮文人的年代。为迎合政治,他不得已而有所顾忌。《中州先哲传》中评价其诗“欲言难言,每为寄托,而意兴之远,正由寄托而出”,诚然所说不无道理。 ![]() (飞鸿堂印谱收录李树榖篆刻) 楚南十三载,一酌一朗咏 楚南,即湖南南部地区总称,本来就是以山水秀美、胜迹众多而著名。李树谷在政务的闲暇之余,游览了此地山山水水,写下了大量的诗文佳作。同时他还广泛搜集古代留下来的钟鼎碑碣、散逸的诗文,给县学生员们进行讲解。此外他还对当地山水名胜进行写生绘画,偶尔也奏刀刻石,其篆刻之妙,直逼秦汉,不拘泥于古人,自成一家。 清代金石大家汪启淑辑,金农、丁敬校定的《飞鸿堂印谱》中收录了李树谷的几方篆刻。其中有一印文“听小窗风雨”,这是化用了宋代诗人俞德邻《客窗夜雨》中的诗句。“小窗一夜芭蕉雨,倦客十年桑梓心。”表达了自己听着窗外的雨,激起在外为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其二印文是“一酌一朗咏”,该句出自唐代独孤及的一诗,诗人独自在华阴水亭畅饮,品味着美酒,遥寄众友,一杯杯畅饮,一首首高歌,喝得醉意盎然。李树谷之所以用此两句作为印文,除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外,还有就是借孤独先生的畅饮高歌,用“酌酒”和“咏诗”来忘却履职中的重重烦忧,以及家庭中的不幸。同时也和他在楚南的人生经历有关。 ![]() 乾隆四十九年(1784)甲辰二月,这时候居然下雪了,李树谷回到长沙,在这场大雪中登上岳阳楼,思绪万千,遥望洞庭之水长接云天,洞庭之山小如拳头。他俯视城廓,面临湖水,发出了“楼日阅人各登眺,迟余此景几百年”的感叹,也表现了诗人的家国情怀。不知不觉中龙山三年任期已满,八月二十五日,李树谷奉命临时署理永兴县,他离开龙山,乘舟由衡耒出发,正是“秋江浅以平,秋气逼人清”的飒爽的季节。他到达永兴,远望山峦绝壁,长空积翠,面对偏居一隅,居住简陋的民众,心中不免忧虑重重。 不久,李树谷结束了署理永兴,又转署安福县。也就是这一年,远在豫东的家乡夏邑连续大旱,颗粒无收而闹饥荒,生活无着落的夫人曹氏带着儿子来到长沙,这是李树谷自楚南以来,第一次过上了家庭团圆的日子,他为记录此事,写下了“故乡荒欠甚,息累尽南行。报国怜无地,忘家负此情。经年离已久,幼子学何成。且效团圆乐,依依薄宦名”的诗句。乾隆五十年(1785)乙巳六月五日,安福县旱灾严重,李树谷奉命由署理而正式转任县令,前去赈灾,他身为一县百姓的父母官,感觉肩上的担子异常沉重,面对众多灾民,他把灾民当作自己家中嗷嗷待哺的孩子看待,设心处地的为解决灾情四处奔波,前前后后因赈灾抚恤之事忙晕了头,直到将近年终岁尾,灾情才稍有缓息。 李树谷关心民众疾苦,所任之处,对人民既注重教育又注重颐养,因而深得民心。但如此勤政为民的李树谷,却没得到应有的福报。乾隆五十一年(1786)七月李树谷从安福转任华容县令,这一年厄运接连降临,首先是长子世昌十一月病殁在华容,面对长子离世,他老泪纵横,写下道“魂不之惟归里妥,而翁送尔一潜然。去依大父松楸下,早得承颜念尔贤”。在将儿子归家安葬的第二年,又传来了远在夏邑家乡的大女儿病世。面对如此不幸,他极其悲痛的写下了《哭女五首》遥寄对爱女的哀思,其中有一首这样写道,“此际泉台逢汝弟,见王父母自欢心,何知老泪春江上,又向乡关日夕深”。诗中叮嘱女儿假如在阴间碰见了弟弟世昌,姐俩一定要到爷爷奶奶那里与他们团聚,好生侍奉讨得爷奶的欢心。如此阴阳相隔,谁又能知道,这两行泪水洒满一江春水,向着家乡日夜流淌,也流不尽心头的诸多悲伤。诗中极尽哀愁,读起来不由得让人潸然泪目。 ![]() “白发人送黑发人”此时李树谷无奈的面对多舛厄运,他彻底茫然了。终日举酌买酒,醉心于咏哦之中,正如他在《东川酒簿歌》中写道“东川好酒人人知,爱酒胜於琼玉饴。但得佳釀供豪饮,沽之不惜千金资”,彻底成了一位饮中豪客。这年除了命运悲苦,官场上也并非一帆风顺,其间因催征赋税不力,遭人弹劾免职,县令暂有浙江钱塘监生程晋锡署理,后来经查证,征税不力乃是悯农之苦而致,其事出有因。官复原职后回任华容县令,这一干就是五年。离任时依旧是一贫如洗,行李了了,而诗文书籍、图书雕版却装了满满一大车。 乾隆五十六年(1791)九月十一日,李树谷奉檄调任祁阳,该县境内有大营驿,北宋抗金名将岳飞曾统率大军驻营于此,李树谷感怀武穆精忠,写下了“两河战胜功非我,三字狱成事在天。泪洒湖湘千里月,神驰沙漠万重烟”。即是对岳飞的公正评价,又指斥祸国奸贼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忠臣,表达了对岳飞的深刻怀念和赞扬。而他在祁阳潇湘楼诗中则入景颇深,“丹枫叶落石城幽,独蹑苍崖最上头。千古登临惟我辈,一天烟雨此名楼”。读起来仍可感受到他那种诗意的洒脱。 到了乾隆五十八年(1793)三月,李树谷还没来得及享受初春的明媚阳光。又有人在朝中奏本弹劾,说他经常到处游山玩水,饮酒误事,且不理政务,误国误民。实则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也。不过这次并没有上次幸运,李树谷彻底把这顶“乌纱帽”给弄丢了。 无官一身轻的李树谷,从此越发纵情饮酒赋诗,寄情山水之间。一直到清嘉庆五年(1800)他才算正式踏上了返乡的归途。后来客居在开封,直至患了重病才返回家乡夏邑太平集。于嘉庆九年(1804)病逝于家中,享年六十八岁,今夏邑孔庄乡小张庄村北地尚有其墓冢遗存。 ![]() 十三年的楚南官场的奋斗,李树谷一路坎坎坷坷,辗转龙山、永兴、安福、华容、祁阳等地,他崇尚儒术、重视教化、平反冤狱、兴修水利,抑豪强、恤民难,所任之处均留下了较好地政声。特别是最后遭到免职离开祁阳县时,当地士民作《德政歌》并刻德政碑序曰,“吾邑侯李公,自去年十月莅临兹土,今将两载。仁心善政,浃洽闾阎,士民沾被慈恩,真同父母,中心感戴情不能已,欲讴歌而千言难罄,姑举德政四大端颂之。曰清、曰明、曰勤、曰慎,斯岂足形容神君万一,亦聊以伸吾侪小人之私忱云尔”。其歌内容较长仅录其部分云,“我公清,晶莹洁净王壶冰。苞苴绝,鬼神钦……感召人和书大有,吾侪何幸庆丰亨;我公明,透察民情镜照清。厘积弊,厌逢迎……城乡比户都安枕,夜不关门亦放心;我公勤,黎明即起到宵分。崇学校,重农耕……尤需实据方从断,无赖凭空怕诈人;我公慎,事事競競防弊病。心虽慈,法则峻……宰相承家继邺侯,祁山湘水长辉映”。 回首再看李树谷充满传奇和诗意的人生过往,从他的诗词文字里细细品读,似乎能够聆听到他在怀幽吊古,在感叹仕途,在书写人生。字里行间又恰如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历史长卷,每当徐徐展开,总令人回味无穷。
文章分类:
厚重夏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