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库网_商务红金色背景_背景编号5923454_副本.jpg

《厚重夏邑》系列之四十三“却忆李公树谷咏”

发表时间:2024-04-21 18:11作者:李萧林
却忆李公树谷咏
(文/东方一红)

“一声长啸出烟霏,远道风尘接曙辉。可有功名相促迫,何当世事各因依。芳兰满目行常发,鸿鹄摩天好自飞。只顾松筠难慰处,不知离去几时归”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庚子四月初夏,夏邑举人李树谷面对等了九年的入仕通知,满怀豪情和期待的写下了这首《赴都门》。

都门,原指京都的城门,后来借指京城。李树谷仰天一声长啸,信心百倍的登上去往北京的远道。他遥望京城,仿佛看到了新的曙光,面对仕途,今后鸿鹄之志将如何展翅高飞,背井离乡后将何年能够回来,这一切都尚在未知之中。

当然,在李树谷眼里,最可贵的是能够遴选入朝,这犹如上天给予的美好缘份,绝对是场难得的机遇。


图片
(李树榖书房肖像)

行吟春晖里,履职入都门

李树谷是河南夏邑人,字季方,一字芸门,号东川,晚年别号方翁,大柳李氏的第十五世孙。他年少异才,聪颖过人,喜好研读四书五经。关于他的生年却犹如谜一般,众说不一,后经商丘师院刘万华博士多方考证,确切的证实了李树谷生于乾隆二年(1737),在“忠孝为本,诗礼传家”的家风熏陶和影响下,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登辛卯科举人。

他的祖父李薛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科进士,在选入翰林院庶吉士没多久,李薛闻知家中老母得病,恻然说道,“父不及养,母不能事,何以官为?”,怆惶之间,他来个不辞而别,弃官回归故里。后来朝廷欲治他私归之罪,时任翰林院掌院韩菼以“孝思情急”上书,力救李薛,才免予处理,就此李薛惊郁成疾,竟然在老母之前而病卒了。李薛有三个儿子,其次子李诗便是李树谷的父亲,拔贡出身,因子贵勅赠修职郎、陕州儒学训导。

据《大柳李氏族谱》编修人李远川先生介绍,李树谷兄弟三人,长兄树条英年早卒,仲兄树庸是岁贡生,入职陕州儒学训导,树谷排行老三,自幼聪颖过人,早年兄弟俩齐名,世称“二李”,兄树庸以文章著称,弟树谷则以诗词闻名,在开封和商丘一带享有较高的声誉,他们所到之处,人们争相一睹其面而引以为荣。

李树谷不仅是位卓有成就的诗人,还是一位书画家和剧作家。著有《春晖集》、《都门集》、《楚南集》、《北上集》、《楚南续集》、《归田集》、《东川集》等诗文集,及戏剧《三忠图》、《云来梦》等作品传世,其书画方面也有相当造诣,偏好画鸭,善绘山水,其篆刻风格也深受时人推宠。他有一书房名曰“怀蓼轩”,后来为感恩母爱,便以孟郊《游子吟》中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别取一名曰“春晖馆”。

乾隆四十三年(1778)九月,其母因病去世,李树谷衔痛终天,思忆着父母无穷无尽的养育之恩,感叹“子欲养而亲不待”,禁不住血泪涔涔而下。为怀念母亲便将自己十余年的诗词佳作汇集成册,以《春晖集》为名付梓面世,士人争相阅读,广为传诵。如诗集中写道,“履新称庆欢且嬉,儿女暄笑盈阶墀。老母顾之颜甚怡,人生富贵不可期。我得至乐天所私,卿云五色升朝曦。照耀彩衣光陆离,好风漾漾春熙熙”。诗中不仅表现了居家老小尽享天伦之乐,也隐隐流露出自己即将履新而步入都门的欢愉心情。

李树谷的诗文艺术风格多以题笺唱和、寄情山水为主。如诗中的“日晴风净水波平,雨后秋容景倍清,红树白云山不断,画眉声里一舟行”。这首诗描写秋天大自然的清丽恬淡,有静有动,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还有一些如“偶来茶熟香温后,为鼓清琴一再行”,“ 四野兼天惟积雪,一竿初日独归人”,“何堪瘦马行吟处,一笠西风四望愁”等景情交融的诗作。这个创作时期正是清朝屡兴“文字狱”残酷杀戮文人的年代。为迎合政治,他不得已而有所顾忌。《中州先哲传》中评价其诗“欲言难言,每为寄托,而意兴之远,正由寄托而出”,诚然所说不无道理。


图片
(李树榖传世诗文作品集)


以致后来李树谷在游览名胜古迹时,均是借凭吊而抒发怀古之幽情。如在徐州游览中写下“史纪清风曾何论,台经挂剑有馀情”的挂剑台,“何待使回闻间言,亚父崇奉过尊汝”的亚父塚,“叔孙面谀间,徒此歌大风”的歌风台,“燕子飞来复飞去,试看楼古千百春”的燕子楼,到云龙山黄茅岗上的张山人旧居而写下“萧然招放地,落日杳冥冥”的放鹤亭。还有他游览“孝烈将军庙” 时赞叹花木兰而写下的“将军孝烈古岂多,红妝一洗负琱戈。归来女郎玉在璞,十二年久贞如何”。诗中均是点到为止,绝少出现反映政治方面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呐喊,这也算是迎合当时清朝时局吧。
但也有例外,如他在游览夏邑大运河“隋堤烟柳”胜境时,欣然写道“隋家天子盛龙船,板渚长开远幸年。终古锦帆无返棹,至今杨柳尚含烟。秋风萤火知何处,落日寒鸭听可怜。万缕千条亡国恨,不堪凭吊夕阳前”。诗中隐约可以感受到他那被压抑而无处可泄的内心情感,但在借古喻今的感叹和思想表达上,写得也是相当含蓄隐晦。商丘名儒郭善邻先生曾对自己的弟子这样评价李树谷说,“树谷先生是真正的直学之士,他的诗作距离道法的境界最近”。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诗书画印”无所不精的博学之才,却在乡试中举后,接连赴京参加几次会试,居然都落榜了。
清朝作为举人直接入仕,说起来在初期混个知县问题不大,但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清中期的举人直接为官,难度就变得越来越高,那么只有通过继续参加会试去“考”,考不中者那只有去“等”了,也就是等候遴选,这是清政府为确保人才不至于埋没,不定期面向全国在会试中久考不第的举人,再次进行“大挑”。说白了,就是给多年奋斗在赶考一线的举人们,提供一次额外遴选的机会。适逢朝廷“大挑”之时,运气好的举人也会捞个外放的知县,差点的也会给个县丞、教谕、主簿之类的差使干干。
中举后的李树谷自然也是“边考边等”,而这一等,让他足足等了九年,最终还是在朝廷“大挑”中脱颖而出,从此步入都门,来到了天子脚下。面对北京城内的花花世界,从他《画中三友歌》诗中提到的“我来都门才三日,于友人座逢一痴”,说明刚入京三天,就搞了一场文人集会的“沙龙”,他们即席赋诗唱和,携手登高望远,凭栏吊古。还结交了三五个知己,这在《都门送苏惠坡归里》诗中曾有提到“ 我来都门一周岁,得友及我惟三人”。他在《上巳同惠坡、小山聚邸舍即事》诗中也有描述,“佳日喜逢天气新,相从旅馆乐逾真。骋怀岂必皆幽地,高课犹堪视昔人。景丽平空双关霁,香飞远树万家春。坐中正有山阴客,不负兰亭禊事辰”。可见当时李树谷在京城灯红酒绿的朋友圈中,尽显入京后才华横溢的一面。
李树谷在京候职的这段日子里,便将此间的散稿续录结集为《都门集》一册,他在自序中这样写道“夫分符入仕途,不必茧丝仆仆,底于俗吏之为,而民社之责伊重,凡百切几朝夕勉力,求如在都一二知心,所谓会风骚于旅邸不可能矣。暇日感旧怀思,取而检之,即卷中之作,以忆作之之时犹恍然某地某人,相与流连吟望也”。这时结集成书,目的很明确,为引起当朝政府及官员们的注意,在社会上造造声势罢了。
一年后,李树谷终于等来了属于自己的曙辉,被幸运的选中,搞了个外放楚南的县令。从此开启了他在楚南为官的生涯。

图片

(飞鸿堂印谱收录李树榖篆刻)


楚南十三载,一酌一朗咏


楚南,即湖南南部地区总称,本来就是以山水秀美、胜迹众多而著名。李树谷在政务的闲暇之余,游览了此地山山水水,写下了大量的诗文佳作。同时他还广泛搜集古代留下来的钟鼎碑碣、散逸的诗文,给县学生员们进行讲解。此外他还对当地山水名胜进行写生绘画,偶尔也奏刀刻石,其篆刻之妙,直逼秦汉,不拘泥于古人,自成一家。

清代金石大家汪启淑辑,金农、丁敬校定的《飞鸿堂印谱》中收录了李树谷的几方篆刻。其中有一印文“听小窗风雨”,这是化用了宋代诗人俞德邻《客窗夜雨》中的诗句。“小窗一夜芭蕉雨,倦客十年桑梓心。”表达了自己听着窗外的雨,激起在外为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其二印文是“一酌一朗咏”,该句出自唐代独孤及的一诗,诗人独自在华阴水亭畅饮,品味着美酒,遥寄众友,一杯杯畅饮,一首首高歌,喝得醉意盎然。李树谷之所以用此两句作为印文,除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外,还有就是借孤独先生的畅饮高歌,用“酌酒”和“咏诗”来忘却履职中的重重烦忧,以及家庭中的不幸。同时也和他在楚南的人生经历有关。

事情且从乾隆四十六年(1781)说起,他接受朝廷“大挑”而远放楚南任职,这一年五月十三日,李树谷正式启程,一路车马疾行到达汉上,然后登舟走水路来到了荆州沙市,不觉中此行已三月有余,直到中秋节过后的八月十六日才到达长沙。正如他自述中提到,“余至长沙,自后每遇放衙,辄与友人相酬和,即景摅怀,虽风尘中犹有以自见,性情所至,蓋不知其然”。意思就是说到了长沙与官署做好接洽,每遇到官署下班时,多于方种园、方介亭、陈兰庄、赵鲁庵等地方文友一起相互作宴酬和,写诗弄文,以景抒怀。
在长沙官署等候“分配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李树谷也曾多有游历,如《往龙阳》诗中写道,“楚南二月促行装,是处春风不断香。西出长沙三百里,山花一路到龙阳”,当投宿在龙阳南村田舍时,夜间梦中见到了家中的老父老母,他在《绝句》中写道,“庭闱梦入喜颜生,睡觉依然在远行。为忆全家齐上冢,故乡今日正清明”。七夕的时候他在《龙阳道中夜宿龙潭桥》诗中写道,“故乡千百里,相隔又经年。遥忆视天上,深更思渺然。孤馆山四围,夜深境寂绝,旅愁今夕多,复此故人别”。从这些在龙阳的诗中,情真意切地道出了这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心声,也隐约透出李树谷入楚后的惬意生活。
乾隆四十七年(1782)壬寅七月二日,李树谷接受官府檄文,奉命到龙山县就任县令,途中跋山涉水,经过三郡九邑,于八月二日抵达龙山。在他的《赴龙山》诗中对此亦有记述,“龙山昔苗疆,今被王化深。獉狉风变初,文饰难为寻。用法如啜醨,既酌还须斟。催科与抚字,以之厪我心。此人皆子民,怀保情惟钦。原不区遐迩,亦岂殊昔今。但惧学疏浅,弗胜繁剧任。去去就长道,望望仓山岑。草木俱发华,鸟兽交鸣吟。诸物求其所,吾民胥有忱。勉哉报国志,当念弦歌音”。诗中道出了李树谷满怀报国之志,信心百倍的来到了龙山走马上任。

图片
(李树榖楚南任职年表)

龙山县隶属湖南永顺府,设置于清雍正七年(1729),地处西北边陲,连荆楚而挽巴蜀,历史上称其为“湘鄂川之孔道”,因是“辰旗”之地属龙,又加之境内峰峦起伏,故名龙山县。李树谷任职龙山的第二年重阳节,正赶上了阴雨绵绵,李树谷想起家乡的亲人,颇为伤感的写下了“山城又遇菊花天,无菊却闻冷雨悬。回首故园茱插遍,一人常少已三年”。 诗中大有王维先生“遍插茱萸少一人”之感叹。而到了寒衣节,他又写下了“吾家岁遇冬之朔,每似清明扫墓行。今日山城风雨下,旅愁空望故乡生。高堂远入天涯梦,薄奠常怀子舍情。为问一官何所有,惟余涕泪自纵横”。

乾隆四十九年(1784)甲辰二月,这时候居然下雪了,李树谷回到长沙,在这场大雪中登上岳阳楼,思绪万千,遥望洞庭之水长接云天,洞庭之山小如拳头。他俯视城廓,面临湖水,发出了“楼日阅人各登眺,迟余此景几百年”的感叹,也表现了诗人的家国情怀。不知不觉中龙山三年任期已满,八月二十五日,李树谷奉命临时署理永兴县,他离开龙山,乘舟由衡耒出发,正是“秋江浅以平,秋气逼人清”的飒爽的季节。他到达永兴,远望山峦绝壁,长空积翠,面对偏居一隅,居住简陋的民众,心中不免忧虑重重。

不久,李树谷结束了署理永兴,又转署安福县。也就是这一年,远在豫东的家乡夏邑连续大旱,颗粒无收而闹饥荒,生活无着落的夫人曹氏带着儿子来到长沙,这是李树谷自楚南以来,第一次过上了家庭团圆的日子,他为记录此事,写下了“故乡荒欠甚,息累尽南行。报国怜无地,忘家负此情。经年离已久,幼子学何成。且效团圆乐,依依薄宦名”的诗句。乾隆五十年(1785)乙巳六月五日,安福县旱灾严重,李树谷奉命由署理而正式转任县令,前去赈灾,他身为一县百姓的父母官,感觉肩上的担子异常沉重,面对众多灾民,他把灾民当作自己家中嗷嗷待哺的孩子看待,设心处地的为解决灾情四处奔波,前前后后因赈灾抚恤之事忙晕了头,直到将近年终岁尾,灾情才稍有缓息。

李树谷关心民众疾苦,所任之处,对人民既注重教育又注重颐养,因而深得民心。但如此勤政为民的李树谷,却没得到应有的福报。乾隆五十一年(1786)七月李树谷从安福转任华容县令,这一年厄运接连降临,首先是长子世昌十一月病殁在华容,面对长子离世,他老泪纵横,写下道“魂不之惟归里妥,而翁送尔一潜然。去依大父松楸下,早得承颜念尔贤”。在将儿子归家安葬的第二年,又传来了远在夏邑家乡的大女儿病世。面对如此不幸,他极其悲痛的写下了《哭女五首》遥寄对爱女的哀思,其中有一首这样写道,“此际泉台逢汝弟,见王父母自欢心,何知老泪春江上,又向乡关日夕深”。诗中叮嘱女儿假如在阴间碰见了弟弟世昌,姐俩一定要到爷爷奶奶那里与他们团聚,好生侍奉讨得爷奶的欢心。如此阴阳相隔,谁又能知道,这两行泪水洒满一江春水,向着家乡日夜流淌,也流不尽心头的诸多悲伤。诗中极尽哀愁,读起来不由得让人潸然泪目。


图片
(李树榖部分传世书画作品)

“白发人送黑发人”此时李树谷无奈的面对多舛厄运,他彻底茫然了。终日举酌买酒,醉心于咏哦之中,正如他在《东川酒簿歌》中写道“东川好酒人人知,爱酒胜於琼玉饴。但得佳釀供豪饮,沽之不惜千金资”,彻底成了一位饮中豪客。这年除了命运悲苦,官场上也并非一帆风顺,其间因催征赋税不力,遭人弹劾免职,县令暂有浙江钱塘监生程晋锡署理,后来经查证,征税不力乃是悯农之苦而致,其事出有因。官复原职后回任华容县令,这一干就是五年。离任时依旧是一贫如洗,行李了了,而诗文书籍、图书雕版却装了满满一大车。

乾隆五十六年(1791)九月十一日,李树谷奉檄调任祁阳,该县境内有大营驿,北宋抗金名将岳飞曾统率大军驻营于此,李树谷感怀武穆精忠,写下了“两河战胜功非我,三字狱成事在天。泪洒湖湘千里月,神驰沙漠万重烟”。即是对岳飞的公正评价,又指斥祸国奸贼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忠臣,表达了对岳飞的深刻怀念和赞扬。而他在祁阳潇湘楼诗中则入景颇深,“丹枫叶落石城幽,独蹑苍崖最上头。千古登临惟我辈,一天烟雨此名楼”。读起来仍可感受到他那种诗意的洒脱。

到了乾隆五十八年(1793)三月,李树谷还没来得及享受初春的明媚阳光。又有人在朝中奏本弹劾,说他经常到处游山玩水,饮酒误事,且不理政务,误国误民。实则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也。不过这次并没有上次幸运,李树谷彻底把这顶“乌纱帽”给弄丢了。

接着便是祁阳罢官的“离职审计”,居然查到他任职期间官库亏空,这是由于李树谷平日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又不善于征税加赋所造成。当地民众听说后,感念他旧日的恩德,便自发组织为官库输粟二万,帮助李树谷补足官负,免予了“亏空”之罪。
李树谷就此深感官场勾心斗角,一片黑暗,如其说这次“免职”,倒不如说终于“解脱”了。在他准备返乡回家的时候,正赶上乾隆末年席卷湖南、贵州、四川三省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大起义爆发。他的归途道路受阻,被困于湖南无法返乡。于是便在湖南辰州、郴州一带设馆教书度日,另他始料未及的是,这一停滞又在湖南羁留了七年。

无官一身轻的李树谷,从此越发纵情饮酒赋诗,寄情山水之间。一直到清嘉庆五年(1800)他才算正式踏上了返乡的归途。后来客居在开封,直至患了重病才返回家乡夏邑太平集。于嘉庆九年(1804)病逝于家中,享年六十八岁,今夏邑孔庄乡小张庄村北地尚有其墓冢遗存。


图片
(夏邑长寿阁陈列的画像和简介)

十三年的楚南官场的奋斗,李树谷一路坎坎坷坷,辗转龙山、永兴、安福、华容、祁阳等地,他崇尚儒术、重视教化、平反冤狱、兴修水利,抑豪强、恤民难,所任之处均留下了较好地政声。特别是最后遭到免职离开祁阳县时,当地士民作《德政歌》并刻德政碑序曰,“吾邑侯李公,自去年十月莅临兹土,今将两载。仁心善政,浃洽闾阎,士民沾被慈恩,真同父母,中心感戴情不能已,欲讴歌而千言难罄,姑举德政四大端颂之。曰清、曰明、曰勤、曰慎,斯岂足形容神君万一,亦聊以伸吾侪小人之私忱云尔”。其歌内容较长仅录其部分云,“我公清,晶莹洁净王壶冰。苞苴绝,鬼神钦……感召人和书大有,吾侪何幸庆丰亨;我公明,透察民情镜照清。厘积弊,厌逢迎……城乡比户都安枕,夜不关门亦放心;我公勤,黎明即起到宵分。崇学校,重农耕……尤需实据方从断,无赖凭空怕诈人;我公慎,事事競競防弊病。心虽慈,法则峻……宰相承家继邺侯,祁山湘水长辉映”。

回首再看李树谷充满传奇和诗意的人生过往,从他的诗词文字里细细品读,似乎能够聆听到他在怀幽吊古,在感叹仕途,在书写人生。字里行间又恰如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历史长卷,每当徐徐展开,总令人回味无穷。


————————

资料参考:

① 清李树谷《春晖集》《都门集》《楚南集》;

② 清李锡彤《大柳李氏纪录》;

③ 民国李时灿《中州先哲传》

④ 清光绪《龙山县志》《永兴县志》》;

⑤ 清同治《安福县志》《祁阳县志》

⑥ 清光绪《华容县志》

⑦民国九年《夏邑县志》;

其他网络资料和史料记载等。


图片

图片    【作者简介】
      东方一红,本名李萧林,字亦耕。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硕学会士,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商丘市作协、书协、摄协会员、理事,夏邑县第十届、十一届政协委员、县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2020年被授予商丘市“杰出文艺人才奖”。业余爱好摄影、书法、诗词、文学等,知名摄影家、作家、诗人。
QQ/微信:273361666
电子信箱:dfyh2466@163.com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