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库网_商务红金色背景_背景编号5923454_副本.jpg

谢光玺:一路风雨一路歌(“走近夏邑文化名人”系列)

发表时间:2022-04-17 18:18作者:杨朝卿来源:夏邑孔子书院

一路风雨一路歌


杨朝卿

有消息传来:谢光玺的长篇纪实文学《月落中原》被改编成同名影视剧本《芦花飘飘》,由中央电视台拍摄播放了!这一喜讯在夏邑县乃至整个商丘市文艺界是个不小的震动!由此引起我的兴趣,产生了走近谢光玺,一览他的文学人生。


图片

河南省第六次文代会上谢光玺与省文联主席、全国书协主席张海合影


谢光玺的文学创作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我在孔庄高中任教,他滦湖师范毕业后分到该校当老师我们相识了。说起谢光玺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有诸多原因:一是他有这方面的天赋,天资聪明,又有悟性,加上他热爱文学,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这为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二是受我的影响,我用创作实践为他点亮一盏走文学创作道路的心灯!三是他的家庭。他出身于一个退伍革命军人之家,父亲差几个月没够上老红军,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是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老革命。1953年退伍返乡后一直做基层干部。受父亲的影响,谢光玺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刚毅耿直,疾恶如仇的秉性。但他家社会关系复杂,谢光玺的舅舅和姨母家都是地主或旧知识分子,每次政治运动都受冲击,谢光玺家也跟着受到株连。他上高一时就想当兵,招兵的一位副连长也一眼看上了他,可当时的当权者说,他家社会关系复杂,政治上不合格没有去成。可坏事有时候也能变成好事。谢光玺咬咬牙拼命读书,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中国的,外国的,只要是能找到的中文书籍,他都如饥似渴……文革结束后,1978年恢复了高考,第一年他就考上了滦湖师范,毕业后分到孔庄高中教学。在这里遇到了我这个知音,从此,教学之余与我探讨写作,孜孜以求,使他的创作和人生又前进了一大步……谢光玺小有名气后被调到县进修学校工作,摆脱了繁重的教学和批改作业的任务,这对于谢光玺来说如鱼得水,有了更多的时间搞业余创作。

图片

谢光玺与友人合影


机遇往往眷顾有心人。之后,谢光玺又被借用到宣传部,一步步当上了文联主席。进入文联后,为他的创作铺平了道路,使之创作到了黄金时段。从1982年在河北《农民文学》发表散文《姥姥村里的伙伴们》起,接连在《商丘文艺》《商丘日报》《河南日报》《人民日报·副刊》《莽原》等全国报刊发表散文、小说、纪实文学作品100多篇(部)。其中较有影响的散文《客从远方来》在《河南日报》发表并获奖后,被河南省委宣传部评为1998年度“河南省十大文艺成果”;长篇报告文学《月落中原》被商丘市人民政府评为“首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其后改编为影视剧本《芦花飘飘》,不仅被中央电视台拍摄播放,还被商丘市评为“优秀文艺作品”,荣获商丘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散文《五月》荣获首届“商丘市文学作品大赛一等奖”,《夏邑的城》荣获第二届“商丘文学奖”……此外,谢光玺还先后出版了《情系中原》和《飘飞的红叶》两部作品集。《飘飞的红叶》由时任河南省文联主席、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先生题写书名,河南文学院院长孙荪题了词。1995年1月,他与我第一批被吸收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从此填补了解放以来夏邑县的文学创作没有省级会员的空白。

图片

谢光玺电影作品《芦花飘飘》剧照


谢光玺任文联主席期间,不光自己带头写作,还注重培养和提高我县文学作者的创作水平,组建一批文学创作队伍。2003年1月份以来,又有张西礼、王书生等6人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至2006年底,夏邑县有各类专业和业余创作人员500多人。各级专业协会会员240多人。其中国家级会员5人,省级近20人,市级50多人。全县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文学作品850余篇(首),其中240余篇(首)获得国家和省市级奖励。

图片

河南文学院院长孙荪(孙广举)为谢光玺题辞


谢光玺本人因工作和文学创作成果突出,先后被河南省劳动人事厅、文化厅、商丘市人民政府、商丘市委宣传部评为“优秀文艺工作者”;2006年,荣获夏邑县人民政府颁发的“夏邑县十大文化名人”称号;2007年2月,在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上,被评为“文化愚公”,荣获优秀奖。他个人先后被推选为商丘市第二届人大代表、夏邑县第六、七、八届政协常委,商丘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文如其人。谢光玺生性淳朴,刚毅耿直,疾恶如仇的秉性在他文章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以文说道,唯德、唯仁、唯文为己命;以文章立百姓事,抨击丑恶为己任,深受同事、同仁及上级老同志所关爱。多年来得到著名文艺家张海、谢冰毅、孙荪、王洪应等人所指教。著名文艺评论家、教授宋立民先生曾撰文《试横云海翦长鲸—谢光玺作品的时代特色》(载于1999年8月1日《商丘日报》)给予深刻剖析。
宋立民先生评价谢光玺的作品时说:他“一篇又一篇作品中,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咀嚼着这些文字,笔者自然而然地记起了闻一多先生当年评价‘时代的鼓手’田间的话:‘没有弦外之音,没有绕梁三日的余韵……只有一句句朴质、干脆、真诚的话,简短而坚实的句子,就是一声声的‘鼓点’,单调,但响亮而沉重,打入你耳中,打在你心上……’谢光玺的小说描写细腻,语言辛辣,能够抓住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小说《车祸》描写了一个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丧失灵魂的贪官—‘大肚子’保险公司经理,作品发表后,引起社会很大反响。曾有一个保险公司经理找到当地的宣传部长,说谢光玺对他有意见,在作品中讽刺了他,好在宣传部长是个内行,拍着这位在官场上很有名气的‘老板’说:‘老伙计,谢光玺写的是小说,不是新闻报道,你甭对号入座……’”

图片

谢光玺获得的荣誉证书


纵观谢光玺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纪实文学,最大特点是语言辛辣,叙事活泼,形成了敢爱敢恨、嘻笑怒骂的创作特色和个人性情。谢光玺的文学创作同他人生的道路一样,一路风雨一路歌。他先后当选为商丘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商丘市第二届人大代表,夏邑县第六、七、八届政协常委。他的作品与他的工作同样得到人们的赞誉,政府和人民给予他莫大荣誉。从而也更激起了他热爱生活,热爱家乡,更热爱他手中的笔,正如他在文学作品集《飘飞的红叶》出版时所言:“我深深地爱着生我、养我的这片黄土地,更爱家乡的人民!我愿永远为您歌唱!”
期待谢光玺有更多更有价值的作品问世!

图片

谢光玺简历

谢光玺 1957年生,夏邑县孔庄乡谢庄村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曾任县文联主席兼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商丘市第二届人大代表,夏邑县第六、七、八届政协常委。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商丘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夏邑)孔祖书画院院长。《中国作家》签约作家。
先后在国内外报刊发表散文、小说、纪实文学100多篇。其中散文《客从远方来》在《河南日报》发表并获奖后,被河南省委宣传部评为1998年度“河南省十大文艺成果”;长篇报告文学《月落中原》被商丘市人民政府评为“首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本《芦花飘飘》,被中央电视台拍摄并播放,荣获商丘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散文《五月》荣获首届商丘市文学作品大赛一等奖,《夏邑的城》荣获第二届商丘文学奖等。
先后被河南省劳动人事厅、商丘市人民政府、商丘市委宣传部评为“优秀文艺工作者”。2006年被夏邑县人民政府评为“夏邑县十大文化名人”。2007年2月,在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上,被评为“文化愚公”。
出版作品集《情系中原》《飘飞的红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