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库网_商务红金色背景_背景编号5923454_副本.jpg

夏邑民间泥塑匠人:于学文

发表时间:2020-08-14 21:33

泥塑,又叫“彩塑”或“泥玩”,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泥塑艺术在豫东平原的夏邑有着悠久的历史。夏邑是孔子的祖籍,历史渊源,文化底蕴丰厚深邃,几千年来,泥塑艺人在这一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于学文就是杰出的代表之一。

于学文,男,1944年出生,系夏邑县歧河乡大于庄村农民,是豫、皖、鄂及鲁西南一带著名的民间雕塑艺人。于学文家距豫东著名的寺院青铜寺很近,幼年时,他经常跑到寺里去看佛像。后来,于学文为了生计,跟随当地的建筑师傅学起了建筑,但他痴迷于泥塑,一次偶然的巧遇,使他萌生了拜师学习泥塑的想法。一位叫王进军的河南杞县建筑雕塑师傅,来到了青铜寺,王师傅不仅精通古建筑设计,而且工于雕塑,尤其擅长塑大型佛像泥胎,他塑造的佛像庄严慈祥,精湛的技艺令于学文羡慕不已,当他决定拜师时,王师傅却带领徒弟离开了青铜寺。几年后,于学文拜王进军的弟子河南杞县人左世修为师,学习建筑雕塑,为了更好的掌握雕塑技艺中的色彩运用和透视比例等技术,于学文又拜安徽萧县王寨的一位即擅长国画、又工于雕塑的徐作全师傅为师,经过几十年的历练,于学文的雕塑技艺已是炉火纯青,自成一体。

于学文从师傅那里继承的是清同治光绪时期,寺庙中泥塑、佛像的浅浮雕艺术,这种雕塑技艺从第一代师傅传艺,至今已历经五代,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后经他长期努力、经验积累和不断创新发展,现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境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征。

于学文民间雕塑的工具有木刀、圆凿、斜凿、平凿等,其采用的技法主要有雕、刻、涅、贴、划等。原料为:黄泥、水泥、白膏泥、木材等。其主要程序大致为:选土、和泥、加入麻捻、揉泥、造型、加固、然后用手捏制,或用泥条盘筑,或用泥堆塑的方法造出雏形,再进行修坯整理,最后采用手工装饰(雕、刻、捏、贴、划)及上色,各种工序都有相应的技术要求。

于学文的作品大多施于楼阁、亭台、殿宇、寺庙、广场、校园等处,主要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镂空雕、砖雕等。作品内容以人物、佛像、花鸟、虫鱼、龙、古建脊兽和民间吉祥图案等。同时也创作了一些具有时代气息,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一般用海蓝、绿、红等颜色,用色异常丰富,是中国民间传统装饰最常见的色彩处理方法,主要用于民间风俗活动、祠庙宗教仪式、传统建筑装饰等。造型简练、豪放,色彩对比十分强烈、明快,层次分明。1967年,于学文在湖北建利县、潜江县等县城中心广场塑毛主席像、愚公移山、农业学大寨、工农兵、及国徽等圆雕、浮雕等作品。在夏邑县胡桥乡高庄水闸上浮雕“敢叫高山低头、敢叫河水让路”的大型浮雕像。以及在湖北、河南、安徽等地的各类庙宇、寺观泥塑的释迦摩尼佛、阿难、迦叶、观音、十八罗汉、三清、关公、济公等佛像。于学文在继承前人技术的基础上又有了创新,他不以仿古为目的,而是从绘画、剪纸等多方面借鉴,他塑造的人物神韵生动传神,山水作品逼真活现、风格豪放。浮雕作品具有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的特点。其雕塑的佛像庄严大气,十八罗汉作品刻画细腻,每个罗汉的性格特征表现的生动有趣,变化丰富。

于学文在几十年的雕塑生涯中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断汲取民间艺术的营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既带有中国传统的雕塑艺术手法,又充满了现代民间民俗生活的气息,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技艺是基于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和广泛的民众基础而形成的一种民间艺术,是用民间艺人独有的审美眼光和艺术表现手法诠释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集中体现了我国民间艺人的智慧,是集民间艺术、风俗、历史、宗教为一体的一种传统民间技艺,对研究民间艺术、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及其重要的价值。

2008年9月,于学文民间雕塑被商丘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商丘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